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财经  >  财经聚焦

【脱贫攻坚奔小康】镇原县:产业支撑动力足 干群合力拔“穷根”

 2019/06/26/ 16:29 来源:每日甘肃网 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刘耀

召开驻村干部培训班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刘耀

  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6.21%下降到2018年底的8.79%,贫困人口由17.23万人下降到43173人;草畜、瓜菜、林果主导产业和劳务、中药材、万寿菊、小杂粮等特色富民产业逐渐壮大;基础设施持续改善,贫困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是镇原县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镇原县聚焦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整合各级帮扶力量,培育壮大致富产业,固强补弱,尽出战,扎实推动精准扶贫各项工作纵深开展,取得了阶段成效。

  五级联动 凝聚合力

  “坚持尽出战,把时间、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把最有战斗力、最熟悉基层情况的干部派下去。不仅第一书记、帮扶干部要作风扎实,乡村干部也要保持良好状态,贫困户也要有斗志、有气。”原县委书记李崇在全县脱贫攻坚推进大会上如是说。

  镇原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积极构建立体化大扶贫格局,先后与天津静海区进行协商,签署扶贫协作协议。

  同时,镇原县全面构建贫困村“五个一”帮扶责任体系。全县新增帮扶责任人826人、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33人、贫困村农业科技87人。中央和省市县乡五级6942名帮扶干部共结对帮扶贫困18886、巩固提高5184,帮扶力量总体上实现了四个全覆盖。

  家城乡家城村驻村工作队长王梓丞带着全体驻村工作队员连续多天在贫困户地里工作。王梓丞说:“我以前一直在税务局工作,很少到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地接触,虽然来的时间不长,但与贫困户还是聊得来。今年我们村要实现整村脱贫,任务依然很艰巨。我们要抢抓有利时机,让贫困群众转变思路,调整种植结构,多栽植中药材、万寿菊等产业,拓宽他们的致富渠道。”

调整种植结构拓宽致富渠道

  定向施策 壮大产业

  新集乡新庄村贺河自然村李安民,家中4口人,是今年的预脱贫户。他将一万元产业奖补扶持资金申请入股助农增收种植专业合作社,年底按比例分红。李安民说:“我建起了设施瓜菜大棚,有了致富增收产业,同时还有公益性岗位收入,加上合作社入股分红,今年我保证能脱贫。”

  镇原县聚焦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将“一户一策”与“四类分类”有效对接,持续深化“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全力培育草畜、瓜菜、林果等主导产业和劳务、中药材、万寿菊、小杂粮等特色富民产业,实现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同时。镇原县把引进和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培育产业的首要环节,推动龙头企业扩大基地规模,发挥育产业促就业带动效应,成功引进了天士力、农、海升等龙头企业。

  为了进一步拓宽药材销售渠道,镇原县还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甘肃天堂医药有限公司,新建一座占地106.5亩的药材加工厂,目前正在进行厂房建设施工,预计10月份建成投产。

  新集乡新庄村毛喜旺说:“销售、收入都有了保证,我们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也足了。”

瓜果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固强补弱 增添活气

  53岁的朱铁是平泉镇南村的一名贫困户,由于家里原居住条件艰苦,脱贫致富成了难事儿。现如今,他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朱铁仅掏了7500元就住进了60多平方米的易地搬迁新房,不仅宽敞明亮,交通方便。朱铁地说:“感谢党和政府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住院不交钱,我还真的享受了这种待遇。”最近,方山乡方庄村80多岁李奶奶因多年高血压要住院,方山乡卫生院工作人员只收了新农合发票、身份证等证件就办理入院手续,揣在身上的钱一分没动。

  镇原县把“3+1”扶贫摆在突出位置,固强补弱,查缺补漏,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切实增强获得感。对剩下的12599户贫困户和88个贫困村危房进行了“拉网式”排查鉴定。目前省定727户危房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正在有序推进2259户9340人易地扶贫搬迁。紧盯下剩饮水不稳定人口5991户22277人,正加快施工进度,9月底完成任务,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落实好“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坚持好“一人一策”帮扶、签约家庭医生送医上门等机制,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负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