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财经  >  行业动态

筑绿色屏障 护万里“清”江
川渝两地绿色金融调查与思考

 2019/07/19/ 11:28 来源:金融时报

  淅淅沥沥的小雨,像是把山城重庆的酷热隔在了季节之外。余华顺手拿过一瓶矿泉水拧开盖子,弯腰“哗”地一声倒在地上,然后用鞋子踩踩:“看,一点水也没有。”面对前来采访的《金融时报》记者,他不无自豪地说,“别说今天这样的小雨了,就是大雨我们也可以做到‘不湿鞋’了。”

  作为重庆悦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余华对于海绵城市的好处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与传统城市道路不同,悦来生态城的道路就像海绵一样,降雨时能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在干旱缺水时,可以再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然而,海绵城市的好处却并不是一开始就人人知晓的。2016年,悦来新城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之初,并没有几家银行愿意贷款。正当大家都在驻足观望时,兴业银行审批的15年期24亿元项目贷款及时到账——对悦来投资集团来说,这笔资金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

  2017年7月,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联合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表水质量国控断面(点位)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75%以上。令人欣喜的是,由于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从源头上消除了点源污染,嘉陵江水质维持在II类以上;防涝达50年一遇标准,防洪达到百年一遇标准。

  “近年来,重庆的生态环境改善非常明显,可以说是老百姓受益最大的领域之一。”重庆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会长张勇介绍,“重庆每年的环保投入从过去的10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500亿元左右,这其中,由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并不大,金融机构的支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而重庆悦来生态城建设只是长江大保护行动的一个缩影。日前,当记者来到重庆、成都实地调查采访了解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发力绿色金融,有力推动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而与此同时,绿色金融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如何让绿色金融从“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这其中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图为长江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记者 李岚 摄

思考之一:如何拥有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长江流经重庆的长度达679公里。

  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地形高差大、道路坡度大、汇流速度快、径流污染较为严重,城市排水和内涝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城镇居民生活。

  更严重的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不透水面积增加,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减少,导致地表塌陷和地表土壤的沙化、盐碱化,引起水资源循环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导致整个生态环境恶化。

  而海绵城市建设所倡导的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洪涝风险的控制、水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理念,恰好与重庆市长期以来开展的绿色生态工程和排水防涝控制目标一脉相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作为我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悦来生态城的建设不仅解决了长江上游水生态突出的问题,还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质。

  “你看这些楼,没有一个空调机,因为热岛效应不明显。解放碑37度,江北嘴这里却是33度,起码相差4度。”指着不远处的楼群,余华告诉记者,由于雨水渗透到路面之下,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水空调”。

  “银行贷款期限一般在10年左右的比较多,但我们给这个项目的贷款期限却长达15年,说明兴业银行对海绵城市很看重。” 兴业银行重庆分行两江总部总裁代玉红介绍,除了24亿元专项贷款外,2017年兴业银行又为悦来投资集团提供了2亿元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并且根据项目需求提供了包括结算、超短融、中期票据等个性化金融服务。

  这样一个利国利民的项目,为何当时只有兴业一家银行介入?

  “当时,因为很多银行对于海绵城市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所以相对比较谨慎。”面对记者提问,代玉红打了个比方,“这就像‘世界上不缺乏美丽,而是缺乏一双发现美丽的眼睛’。兴业银行认识到,海绵城市对于土壤固化、减少水污染都是更好的解决方式,于是将它作为一种绿色环保项目做了起来。”

  记者了解到,之所以能明确认定海绵城市是绿色项目,缘于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10多年的摸爬滚打、长期积累建立起一整套标准。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3月,作为界定我国绿色产业范围的首个权威指导目录,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印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海绵城市位列其中。

  “对银行来说,比较头疼的就是绿色金融的标准没有完全统一。”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缪春跃告诉记者:“现在有了这个产业指导目录,基本上就有了明确的产业界限——换句话说,只要是这些产业,又达到相关指标的,它就是绿色的——这对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很有帮助。”

  绿色金融标准制订是绿色金融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记者在川渝两地的调查采访中了解到,虽然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制订方面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标准仍待进一步细化。

  “除了国家层面制订标准外,我们正在探索制定一些地方标准。如雅安、成都的新都区等地都在结合当地实际细化绿色金融标准。” 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相关处室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希望结合国家发改委的产业指导目录,推动四川绿色金融企业项目库的建设工作。”

  在重庆,2017年,人民银行联合多个部门出台了全市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据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副主任李铀介绍,目前跨部门协同推进合力正在加快形成,特别是两江新区,从发展部署到绿色项目识别、项目库建设,各个方面都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集团绿色金融专业优势,兴业银行正在积极参与重庆和成都两地绿色发展顶层设计,并就绿色项目认定标准、相关配套金融政策、绿色发展规划建言献策,其中不少建议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采纳。

图为利用重庆特有山地城市特点的悦来海绵城市项目。记者 李岚 摄

思考之二:绿色金融不等于亏本买卖

  在成都环境投资集团第九净水厂中控大厅里,巨大的电子监控屏上实时显示着各个污水处理环节的数据和影像。

  “整个成都195平方公里内的污水处理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第九净水厂副厂长颜黾告诉记者,“大约需要经过6个到7个工序、17个小时左右,处理后的生活污水就变成清水,源源不断排入河道,最终用于绿化灌溉或路面清洗。”

  据了解,成都市每天产生的污水量是180万吨,而第九净水厂的日污水处理能力就达到100万吨。据颜黾介绍,为解决成都市各乡镇水污染问题,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向成都环境投放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3.5亿元,用以支持污水处理厂建设。如今项目建成运营,极大地改善了四川流域周边环境,降低了对长江的污染破坏,保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加快推进长江生态文明建设,污水治理可谓重中之重。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相较于城区,乡镇的污水治理存在着诸多瓶颈制约,曾一度成为川渝两地政府部门十分头疼的事。

  对此,张勇深有感触地说:“乡镇污水处理厂规模都很小,每天处理量几千吨就算比较大的厂了,有的厂每天处理量才几百吨。这样的小厂在重庆有1000多家,要保证每个厂都能运营达标,想想都很难。”

  为改善农村污水治理、破解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资产碎片化和沉淀难题,重庆专门成立了环保投资有限公司,由银行提供授信支持,以特许经营的方式统筹建设运营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在张勇看来,“这种授信服务方案的创新模式,把一件很难为或不可为的事情变成一件可以实现、可以完成的事情。”

  “要知道,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在中西部地区的省市,单靠政府的力量完成是很难的,但重庆做到了。”而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兴业银行,其专业的团队、专业的运营机制、专业的风险管控,都给张勇留下了深刻印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成都,每年都有大量的环保项目需要靠资金投入来保障完成,然而,由于节能环保项目往往偏公益性,投入大、期限长,经济收益不显著,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很多银行不敢介入乡镇污水处理项目,主要是因为对项目的运营管理、经营模式还不清楚。” 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环球中心支行行长古斌解释说,在城市,污水处理是通过收取自来水水费来获取污水处理收益的,而乡镇一级没有集中供水,因而如何收费并不明朗。

  不过,第九净水厂项目的成功,打消了不少银行的顾虑——“实际上,放了贷款就有利息,现在3.5亿元已全部还清并且没有风险。”古斌告诉记者,以此为起点,一些商业银行开始纷纷进入到乡镇污水处理领域。

  “我并不认为绿色金融业务是亏本的买卖。”缪春跃说,“从我们执行的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来看,实际上与全行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不良率显著低于平均资产质量,而且在服务客户的同时还能实现其他方面的收益。”据悉,截至目前,仅成都环境集团及下属企业,在兴业银行成都分行的存款余额就逾亿元,真正实现了企业需求与银行收益的共生发展。

  “我们遵循‘寓义于利’的理念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在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要实现商业可持续。”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总经理罗施毅向记者举例说,比如,污水处理就有很好的现金流,银行贷款15年,但是其收费权经营权30年,未来的现金流是有保证的。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业绿色信贷的不良率约为整体资产不良率的四分之一。记者在川渝两地的调查采访中验证了这一点。数据显示,近3年来,兴业银行成都分行平均每年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投放额均超过100亿元,其中信贷投放达七成;而该行绿色金融表内资产业务的不良率为0.52%。兴业银行重庆分行数据更为亮眼,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向绿色金融项目提供融资超500亿元,不良率为零。

  “实践证明,绿色金融业务是能够做到商业可持续的,否则难以有当前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增长。”罗施毅介绍称,截至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绿色金融融资余额为4097.69亿元;在兴业银行发行的1100亿元绿色金融债里,在长江经济带累计投放716亿元,目前余额为490亿元。

  而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记者感到,厘清绿色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式,是协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系的关键。如何更好地引导和激发金融机构支持绿色发展的热情,这方面值得进一步思考。

图为成都市第九净水厂污水处理前后对比。高朋摄

思考之三:如何让“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

  一侧是蜿蜒东逝的长江水,一侧是飞檐翘角的古屋阁楼,沿着木洞古镇青石板铺成的堤防大道拾级而下,随风摇曳的格桑花开满江岸绿地……“能想象吗?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滩涂。”重庆国际生物城投资公司财务融资部部长刘金澹边走边问记者。

  “在修建这座大坝以前,每到冬季,水一涨起来这里就被全部淹掉,水退下去后就是一片洼地和沼泽。”刘金澹介绍称,为改善木洞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防洪条件,2016年重庆国际生物城启动了对木洞镇老街进行改造,分别在木洞镇和麻柳嘴镇沿长江修了两条堤防大道。

  “不夸张地讲,没有兴业银行的支持,这个项目很难建设起来。”刘金澹告诉记者,在总共10亿元项目投资中,9亿元是兴业银行提供的贷款。而之所以选择与兴业银行合作,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贷款期限达到7年,且资金成本很低。

  “这本来是个公益性项目,但我们配合和木洞老街的开发,使它成为一个有收益的项目。如果贷款期限长的话,就能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回笼资金,从而缓解还款压力。”刘金澹说。

  在调查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成本和贷款期限是受访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绿色金融对其影响最大的方面。

  “绿色经济的投资回收期都很长,我们要想办法去提升投资回报率,绿色金融最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的融资需求,这会最终拉动我们的需求。”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周丹深有感触地说,“对于电站来说,成本是比较重要的环节。我们普遍体验到,对比传统的金融产品,绿色金融开辟了绿色通道,审批效率大大提升,这实际上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很多民营企业往往都存在短贷长用的情况,而随着绿色金融的发展,这种状况正在逐步改善。银行贷款期限逐步拉长,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结构也更加健康。

  “由于光伏行业技术进步和产能更替都比较快,我们所有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都控制在3年左右。”周丹告诉记者,实际上,银行审批的贷款期限比他们要求的还会更长,这更加有利于企业平稳运营,而不至于项目刚刚建起尚未见效益就马上碰到现金流问题。

  “作为成都市为数不多获得中国质量CQC的碳足迹认证中心证书的民营企业,我们的产品从原材料到生产制成,乃至整个生命周期都是绿色环保的。在这个过程中,兴业银行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对太阳能绿色项目的建设起到了非常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周丹说。

  数据显示,从5000万元的初期合作到现今35亿元的授信额度,兴业银行已成为通威集团最大的授信合作股份制商业银行。

  “近两年来,绿色金融的发展确实让银行服务发生了比较大的改观。”周丹说,“绿色金融是国家鼓励的方向,当金融资产注入到我们这些节能环保企业的时候,将会推动实体经济加快绿色转型发展。”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线11个省市,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在采访中,川渝两地政府、金融管理部门以及企业、银行一致认为,当前环保产业的金融需求十分旺盛,支持绿色经济不能只靠一家银行;加强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其中是当务之急。

  “我们测算,仅四川水环境这一块,‘十三五’期间整个投资需求就是几千亿元。如果要求更高的话,可能上万亿元。”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认为,“‘绿色+’已成为今后发展的大趋势。之前环保更多是惩戒措施,今后怎样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的作用,需要大家一起来推动。”

  据悉,目前成都和重庆两地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地方实际的机制,整合各方资源,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提高绿色金融的收益,降低绿色项目的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推广实施绿色信贷绩效评估考核,将评估结果纳入MPA宏观审慎管理,并以多种手段支持绿色信贷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纳入人民银行统计的全市绿色信贷余额超1800亿元,同比增长超30%。

  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的推动下,四川省确立了成都(新都区)、广元市、南充市、雅安市、阿坝州5个绿色金融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层面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四川省绿色信贷金额同比增长近14%,绿色信贷占各项贷款的份额(不含个贷)超13%。

  重庆和成都两地金融监管部门均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金融机构识别绿色项目的能力建设,并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建立适当的配套机制,降低环境风险。(记者 李岚)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