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财经

甘肃省2020年创新创业工作情况综述

 2020/10/01/ 12:50 来源:

  今年以来,针对疫情影响和“两个收官”的年度特点,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打造“双创”升级版,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提升带动就业能力,增强科技引领和平台支撑能力,切实激发全省创业活力、挖掘就业潜力,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提振社会信心发挥了有效作用。

  一、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出台我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9〕26号),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全力打造我省“双创”升级版。印发《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推广落实工作方案》(甘政办发〔2020〕28号),进一步加大支持创新力度,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要求省属企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5G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布局新基建等新兴产业,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出台《“防疫情保稳定促发展”28条措施》,助力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印发《应对疫情影响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政策落实工作的推进方案》,助力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制定《关于推动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发展,持续扩大现有就业渠道。

  二、创新创业环境服务不断优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上线运行40多个省直部门参与的“互联网+监管”平台,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干扰;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改革,推广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涉企事项全部纳入“一网通办”服务平台,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天;上线运行“甘肃省保市场主体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一站式”“点对点”助力企业解困发展,应对疫情冲击。二是为“双创”项目用地提供用地空间保障,优先安排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的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做到应保尽保;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支持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方式供应标准厂房、科技孵化器用地,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经营场所。三是改造升级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截至目前,44.38万户企业注册数据、34.17万户企业纳税人数据、638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3户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1052家高新技术企业、227户“专精特新”企业基本完成数据匹配。四是落实好国家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特殊群体创业就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布局行业等税收优惠措施,做好政策精准推送,实现税收优惠“不来即享”。压缩纳税人报送资料清单,取消其他报送资料的兜底性描述。通过数据共享取消或者简化备案手续,实现备案全程网上办理。简化纳税人设立、迁移、清税证明办理手续,推进跨区域涉税事项网上办理。推行新办市场主体“套餐式”服务,将10个涉税事项多次办理转化为一次办理,承诺在新办纳税人自首次办税之日起1个工作日能领用发票,确保新办纳税人开业办税无障碍。五是支持甘肃金控担保集团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目前注册资本已增至100亿元,成为全国第二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已在13个市州设立子公司,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覆盖到全省所有县市区。截止7月底,全省新增市场主体16.39万户,同比增长7.42%,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81.12万户,同比增长9.74%。

  三、服务公共需求就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

  (一)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工作有序开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社会服务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启动我省相关工作,在家政服务、养老托育、乡村旅游、家电回收领域集中挖掘和培育“双创”带动就业的示范项目,进行集中宣传推广和资源对接。

  一是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整合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加快建设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发展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等健康服务,支持开展连锁经营。已建成兰州、庆阳、陇南等3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省级医养结合试点和机构8个,试点医养结合县市区37个,市县乡医养结合试点机构303个,初步形成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医养结合试点服务体系。二是建设全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先后下拨6720万元支持市州和69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组建省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形成覆盖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分级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截至目前,全省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企业达715家,提供服务超1000万人次,服务内容超240余项,“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初步形成。三是实施2020年“陇原妹”家政培训输转项目,省妇联与9家家政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培训输转就业产业链条,打造智慧家政服务平台。四是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打造康养文化旅游基地、体育、研学等旅游示范基地,提升文化旅游领域创业创新水平。敦煌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国家旅游局分别授予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成为甘肃旅游新的消费热点。五是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打造“一部手机游甘肃”网络平台,依托“一个中心”(即甘肃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三大平台”(即甘肃智慧旅游服务平台、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和智慧旅游管理平台),搭建乡村旅游智慧营销平台,促进旅游商品营销,优化创业创新载体。构建甘肃省“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全方位提升协同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甘肃省交通旅游事业。

  (二)利用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一是支持各孵化载体充分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实施便利化的线上业务办理,引导在孵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西部创客采用“知识赋能”在线学习平台,整合全国优秀教育资源,从疫情形势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经济形势研判等方面,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在线充电”课程,帮助企业管理者坚定信心、找准目标逆势而行;武威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开发“颐和尚品——掌上生活超市”,打造无接触式“电商平台+基地+配送”的经营模式。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就业服务。疫情期间人社部门对7.6万名高校毕业生和5321家企业(单位)进行了疫情影响网络问卷调查,上线运行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提供线上视频招聘服务,实现在线投递简历、在线面试签约。组织开展全省高校毕业生“十百千万”网络招聘活动,上半年举办各类网络招聘会和宣讲会近5900场,涉及岗位需求人数173万人次,企业4.8万家。

  (三)发动青年电商创业助力扶贫。商务部门紧盯电商发展趋势,鼓励广大青年特别是未就业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退伍军人等投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依托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进行创业。开展“精准滴灌”分类分层培训,提升从业者电商运营能力和水平。疫情期间依托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平台开展网上培训,全省电商企业、网店经营者等各类人员近2万人参加。今年截止8月底,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已达107亿元。

  四、创新创业平台支撑不断强化

  一是加快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造“双创”全流程服务体系。依托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建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25家(国家备案32家),其中17家专业化众创空间(国家备案1家)。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7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截止目前,全省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当年服务创业团队4400余个;孵化企业7500余个,带动就业人数4万余人,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培训约8188次;提供科技服务14394项,形成各类服务成果31743份(项)。依托大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科聚网”开放科研仪器设备和设施3059台(套),累计实现技术成果交易867.32亿元。突出试点示范带动,建设7个省级双创示范区(基地),推荐张掖市甘州区创建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兰州市城关区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领带动成效显著,张掖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有序推进。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为省属企业科技项目孵化、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项目管理等提供专业化、标准化服务,年内实现科技服务8000件以上。

  五、财税金融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一是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持续推进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减按50%税额幅度减征地方“六税两费”、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增值税减免,今年1-8月,为全省近7万户纳税人减免增值税6.3亿元。二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开发金融产品、扩大融资规模。截至7月末,全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011.06亿元,同比增长6.41%。引导“双创”带动就业成效明显的项目和企业利用“双创”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融资,今年以来,推动中小企业通过发行各类债券实现融资181.87亿元。三是全力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资金引导作用,通过扩大贷款覆盖范围,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等措施,1-7月全省新发放贷款81.25亿元,吸纳带动就业15.9万人。

  六、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有序推进

  一是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扶持工作。印发《甘肃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若干措施》,组织实施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今年全省高校新增社会急需本科专业39个,撤销就业率低的本科专业2个。优先帮扶重点群体大学生实现就业,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零就业家庭、身体残疾、少数民族、“两州一县”生源和入伍复学等六类重点群体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帮扶对象,截至7月,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69.7%,高于全省平均就业率。二是鼓励支持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印发《关于鼓励支持教育建设项目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的通知》,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大局出发,鼓励优先聘用、吸纳以外出务工为主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截至5月底,全省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已吸纳解决贫困劳动力约1.2万余人,其中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约3700余人。三是抓好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制定《关于继续做好应对新冠疫情有效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为退役军人就业帮扶、创业保障、学历提升、技能培训提供政策服务和指导;启动2020年甘肃省退役军人暨现役军人家属网络招聘活动,共举办各类线上招聘活动31场次,478家企业提供14492个优质就业岗位,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近3500份;组建“甘肃省退役军人就业直通车招聘目录库”,组织200余家企业储备就业岗位,帮助退役军人实现复工就业;联合西北师范大学筹备成立甘肃省退役军人培训学院,进一步建立健全退役军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并行的教育培训体系。

  七、创新创业有效助力“抗疫”

  一是加大疫情防控金融支持,印发《关于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通知》《甘肃省金融支持防疫情保稳定促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对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对因疫情受困的中小微企业,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费率,全力力推动降低普惠小微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二是扶持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制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切实解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下拨第一批省级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305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孵化基地、入孵初创企业、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项目、返乡人员创业项目等落实补助。开展“信息技术服务中小企业复工复产专项行动”,向全省中小微企业提供“免费上云、免费提速、免费享应用”服务,截至目前,19931家中小企业已实现免费上云。三是积极稳定市场主体存量。对受疫情影响尚未生产经营的企业,暂缓纳入清理吊销名单;放宽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对一时无法取得联系,且不涉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企业,暂缓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指导完善相关手续,恢复生产经营能力,防止市场主体数量大幅下降,稳定市场主体存量。四是减税降费,为入孵企业减轻负担。兰州、张掖、临夏、陇南、天水、白银、酒泉等地的20余家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对所有在孵企业进行了房租、物业费减免。其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创客梦工场”众创空间、甘肃省丝路新世纪创客家园等减免了在孵企业知识产权服务费、创业导师服务费、投融资服务手续费、技术服务费等,为在孵企业解除后顾之忧。

  八、创新创业氛围依旧浓厚

  今年以来,结合我省疫情防控总体要求和复工复产工作部署,应用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聚焦双创带动就业主题,围绕增强创新动力、激发创业活力、挖掘就业潜力等,认真谋划组织开展各类线上线下创新创业活动千余场,辐射人数达250余万人次,双创带动就业作用不断凸显。“电商扶贫,有你有我”省级直播电商带货大赛利用6天时间,累计开展直播带货超千场,帮助销售我省农特产品723万余元。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挑战赛共有40所高等学校2469支团队报名参赛,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业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甘肃省选拔赛采取集中和开放相结合的办赛模式,通过以赛促创、以赛促学,对优秀项目纳入省级创业项目库,组织创业训练营活动,并持续跟进,促进项目落地生根。甘肃省农村创新创业培训暨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通过搭建平台汇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创新创业,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农村创业的浓厚氛围。甘肃省首届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共有239个企业(团队)报名参加,有效激发退役军人“双创”热情,提振复工复产信心。“2020年甘肃省文化旅游商品大赛”积极借助“一节一会”网络平台,线上组织全省文创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参赛,对冲疫情对文创和旅游商品产业影响,激发全省文创和旅游商品企业创业创新活力。全省高校毕业生“十百千万”网络招聘活动共举办各类网络招聘会、宣讲会5899场,参与企业4.1万家,提供岗位需求173万人次,确保疫情防控和就业工作统筹推进两不误。

相关新闻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