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财经  >  财经时评

做强枢纽经济 推进向西开放

 2021/08/20/ 10:3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沈兴国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

做强枢纽经济 推进向西开放

  沈兴国

  突出枢纽特色,强化枢纽支撑,打造绿色枢纽。

  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重要区段,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枢纽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前,我们要立足亚欧大陆桥西通道中心区位,下大功夫强弱项、补短板、树品牌,做最经济、最快捷的绿色枢纽,以枢纽聚产业,以产业强枢纽,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融入全国新发展格局,推进我省“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精准发力,突出枢纽特色。做优中吉乌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示范工程。去年以来,因疫情影响,航空物流受限,温州、义乌、深圳多地输出的日用百货、电器等在甘肃国际陆港物流中心(兰州)集中,通过多式联运经新疆口岸出口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已形成我省成熟稳定的中吉乌国际物流班线,成为我省向西开放的特色和亮点。我省应抓住机遇,不断加快完善枢纽现代化物流仓储设施和服务功能,推行“单一窗口+出口信用保险+物流”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争取海关总署加快审批甘肃申建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进口药品口岸,推进兰州市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及早申请获批市场贸易采购试点城市,扩大过境转口贸易。对内要加强与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头部物流、货代企业的联系,大力承接温州、义乌、深圳商品物流转移和东部外向型产业及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对外重点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兰州建立零担货物采购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建设海外仓,提升与周边省区合作开行中欧班列的货物集散和归集能力,扩大海产品、木材、粮食、矿产品等回程国际货运班列,吸引国内外企业在甘肃建立出口“一带一路”产品的集散、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中心,让“过路水”生利,建“蓄水池”聚财。

  数字赋能,强化枢纽支撑。抢抓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甘肃枢纽节点建设机遇,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东数西算”工程,加强甘肃与中亚西亚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统一国际贸易信息交换标准,并依托丝绸之路信息港“如意之链”,建设商贸物流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和管理服务系统,建设跨境贸易云服务平台,实现物流运输、配载跟踪、追溯库存、监控数据分析、信用评价全程信息化,构建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物流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消除向西开放的数字鸿沟。同时,加大数据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对我省石化、冶金、有色金属、建材、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物流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三化”改造提升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面向中亚西亚出口的产业和产品比较优势,促进甘肃石化产业延链、有色冶金补链、装备制造强链,实现东西双向开发中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建立线上线下融合、境内境外联动的营销体系,培育农副产品和中药材加工出口产业链条,培育靶向型出口产品和出口导向性产业链“链主”。依托兰州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以“互联网+”“大数据+”“智慧+”等新业态聚集,拓展东盟与中亚西亚之间双向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

  紧盯“双碳”,打造绿色枢纽。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早下好先手棋,加快枢纽发展方式转变,打造向西开放的绿色枢纽。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着力建设绿色枢纽制高点。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作为与国内国际机构合作制定“丝路碳”国家标准的第一起草人和发布者,在国内拥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国际战略合作资源等方面的领先优势,应大力支持其成立“丝绸之路”国际碳交易中心,积极对接绿色“丝绸之路”上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在制定和发布“丝路碳”国家标准中,统筹考虑我省国家三大枢纽战略定位,指导我省外贸出口导向型产业,以及航空、铁路、公路口岸、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仓储基地、农产品加工等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科学谋划枢纽发展绿色低碳项目库,率先探索一整套领先的智慧、绿色物流解决方案,探索建立统一的甘肃“丝绸之路”物流标准。当前,要加大物流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积极发展“集装箱码头+铁路运输+新能源车”运输方式,推广环保包材、绿色回收、绿色仓储,实现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