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财经  >  财经聚焦

平凉:47年,一颗苹果的接力传承

 2025/10/09/ 09:5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柳娜

47年,一颗苹果的接力传承

 9月25日,静宁苹果种苗研发组培繁育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观察苗木生长情况,记录培养室内温湿度。 记者 杨曼艺 摄

  □记者 柳娜

  秋雨绵绵,平凉大地浸润在甜蜜的气息里。百万亩果园如织锦铺展,红果坠枝、果香盈野。

  值此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即将启幕之际,回望这片土地47年的果业征程,从1978年播下第一粒果苗,到如今年种植面积150.92万亩、产值突破150亿元的“黄金产业”;从“散小杂”的零星种植,到“县县有基地、乡乡有园区”的集群化发展;从“背着苹果跑市场”的传统营生,到“全链贯通、直连全球”的现代产业体系………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奋斗与热望,早已在每一颗红果里写就最美的答案。

  这场秋日的盛会,既是展示成果的“窗口”,更是链接未来的“桥梁”。全球客商将共品“静宁苹果”的甜润品质,共商产业升级的路径方向。而平凉,正以此次盛会为新起点,持续深耕“生态优先、科技赋能、品牌引领”路径,让这颗“黄土地上的甜果”,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农业强国的“特色果”。

  破冰启程:

  从“种果质疑”到星火初燃(1978-1990年)

  北纬35°,全球苹果种植黄金地带的重要一段,平凉正坐落其间。这里海拔跨度890—2857米,年均气温8.5℃,年降水量450—650毫米,年日照总时数达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在2%以上……集优渥区位、适生光热、丰沛水土于一体的自然禀赋,为苹果着色均匀、糖分积累提供了天然温床。作为原农业部认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平凉从一开始便占尽了“地利”之厚。

  这份自然馈赠,不仅孕育了优质果实,更让平凉苹果早年间便写下荣耀的一页。上世纪60年代,崆峒区柳湖镇种植的“元帅”苹果因色泽鲜亮、果香浓郁脱颖而出,被全国劳模郭天顺精心挑选,随队赴京敬献毛主席。这段温情记忆,为日后产业发展积淀了最初的精神底气。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拂过陇原,平凉农业仍以“以粮为纲”为主导,果业尚属“边缘产业”。“那时候干部下乡动员种果树,乡亲们直犯嘀咕:‘种粮能吃饱肚子,种果树能当饭吃?’”一位亲历者回忆起当年的迷茫,仍感慨万千。正是在这样的认知困境中,平凉苹果产业迈出了艰难却坚实的第一步,从破除传统观念破题,在田间地头播撒产业振兴的希望。

  政策引领下,平凉各县区率先试水,以农业改革试验田破局。聚焦泾河流域生态与产业优势,重点选定泾川、崆峒两县(区)开展示范建设。

  直到1990年,平凉果业仍困于“散、小、杂”的尴尬境地,“张家栽两棵、李家种半亩”现象普遍,树种更是苹果、梨、桃、杏混杂,难成规模。“那时候哪有啥产业?就是各家各户零敲碎打。”泾川县一位退休村干部的话,道尽早期艰辛。

  困局之中,农业大县泾川率先突围。县委、县政府将苹果产业锁定为主攻方向,干部下沉一线动员,技术员包村蹲点指导,从修剪、授粉到防虫,把课堂搬到果园地头;更关键的是,通过算收益账、树致富典型,让群众从“看客”变“主角”,一步步打消“种果不挣钱”的顾虑。

  为激发干劲,县里办起首届“赛果赛园大会”。场院里,果农们推着小车、提着竹篮赶来,筐中紫红发亮的“秦冠”、黄澄澄的“黄元帅”整齐码放。评委席上,农业专家逐项打分;领奖台上,县领导亲手为“果树致富能手”佩戴奖牌。“种了半辈子苹果,没想到还能当先进!”捧着沉甸甸的奖牌,果农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从1978年到1990年,平凉果业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农民从“抵触观望”到“跃跃欲试”,干部从“摸着石头”到“总结经验”。尽管单产不高、品种混杂,30万亩果园却如星火初燃,为后续产业扩张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乘势扩张:

  政策引领下的规模突围(1991-1999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春潮奔涌,平凉苹果产业迎来历史性转折。1991年3月12日,平凉地区行署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果树生产的决定》,明确“集中连片、整乡推进”。文件下发当月,《平凉报》头版报道:“各县成立果业领导小组,书记县长任组长,不种果树不评先,建不成园不脱钩。”

  政策迅速下沉到乡镇。静宁县1992年出台《仁大川、李店河流域苹果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三年建成万亩乡镇”;泾川县推行“统一调苗、统一技术、统一验收”机制;庄浪县将万泉、朱店纳入“葫芦河灌区高效农业示范区”,配套灌溉设施。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静宁的“突围”从认准“一张蓝图”开始。南部山区虽“十年九旱”,看似不利于传统作物生长,却因光照足、温差大、降水少的独特气候,恰好契合红富士苹果“喜光、耐旱、喜温差”的生长特性。县里果断决策,集中连片在南部山区栽植红富士,将生态短板变为产业长板。

  为破解“小农户难闯大市场”的困局,静宁大胆破题,率先探索“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利益联结模式,让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龙头企业把果农果园当作“第一生产车间”,从选苗、管理到销售全程介入,统一提供优质苗木、统一开展病虫害防治、承诺最低收购价,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果园”,汇集成连片成势的“产业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对村民“种粮不挣钱、种果没销路”的犹疑,仁大镇堡子村党支部书记马德贵站了出来:“党员先闯,群众才敢跟上!”他带领10名党员率先承包村集体土地,种下500亩连片苹果林。“县上派技术员驻点,教授修剪、套袋技术,还签了收购协议,果商保底价兜底。”1997年秋,第一茬红富士挂满枝头,卡车直接开进地头,每斤1.5元的收购价让村民红了眼,往日挑着筐走十几里路卖苹果,如今车等着装。到1999年,仁大镇果园面积突破2.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5%,成为全县首个“苹果专业镇”。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激活了产业造血功能,更以“小机制”撬动“大格局”,为全市苹果产业规模化发展撕开一道突破口。  

  1991至1999年间,平凉地区抢抓发展机遇,以“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扩张、整乡推进”为核心战略,绘就果业振兴新图景。9年间,全市果园面积从32万亩扩展至90余万亩,主栽品种聚焦红富士,培育形成了静宁县仁大、李店、治平、威戎,泾川县窑店、飞云、高平、丰台,庄浪县万泉、朱店、阳川等一批果业重点乡镇。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