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财经  >  财经聚焦

平凉:47年,一颗苹果的接力传承

 2025/10/09/ 09:5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柳娜

  提质增效:

  从“种得好”到链上生金(2000-2010年)

  新世纪伊始,平凉果业转向“稳面积、提质量”。在苹果产业领跑的静宁、泾川、庄浪三县,一场从“种得好”到“产业链更全”的变革悄然发生。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兴起,果袋生产、果箱制造、发泡网加工、冷链仓储、果汁精深加工等环节越织越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带领乡亲们闯市场、创品牌,成为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庄浪的果业突围,始于一场从“单打独斗”到“抱团闯关”的思维革命。万泉乡果农万乔娃,便是这场变革的先行者。上世纪末,他靠钻研冷藏技术叩开市场大门。2000年前后,更敏锐意识到“贮藏增值”的潜力,果断联合5户村民凑资120万元,创办起股份制果菜公司。“那时候鲜果集中上市,果农急得贱卖,咱有了冷库就能‘错峰出手’!”公司10座恒温贮藏库每年吞吐苹果115万公斤,生意从乡邻延伸至县外,年利润稳定在七八十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30多户果农加入合作,不仅告别了“看天卖果”的焦虑,更通过“保底收购+二次分红”分享到产业链增值红利。“以前卖果论筐,现在论吨;以前求着收,现在挑着卖!”果农们的感慨,道尽贮藏加工带来的底气。

  若说庄浪以贮藏加工破局,静宁则更早谋篇全产业链布局。上世纪90年代靠苹果购销完成原始积累的常继锋,2005年便捕捉到市场风向变化:“光卖鲜果难持久,必须有品牌、通渠道!”他创立的常津果品公司,上游联结2000余户果农,提供技术培训、农资直供;中游建成智能化分选线、自动化包装车间,让苹果按糖度、果径精准分级;下游则挺进沃尔玛、永辉等大型商超,更把“静宁苹果”送到了国际市场,远销泰国、新加坡。“过去果农只赚种植钱,现在从分拣到包装都能参与,增值收益大家共享。”常继锋说,公司带动的1200户果农,年均增收超2万元。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平凉果业交出一份厚重答卷,果园面积稳定在百万亩,产值突破12亿元。随着产业声名鹊起,不少外地民营企业闻“果”而来,在产果区投资办厂、建设宾馆酒店,带动农村小镇商贸、服务等业态兴起,呈现发展新气象。外地企业的“闯入”,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更激活了本地市场的“一池春水”,让“种苹果”这件事,从“靠天吃饭”的传统营生,变成了“链上生金”的富民产业。

  深度开发:

  品牌引领下的全链振兴(2011至今)

  2011年起,平凉市启动优生区全覆盖战略,以年均近20万亩的速度扩张优质果园。静宁依托“中国苹果之乡”品牌主攻高端市场,泾川聚焦标准化基地建设,庄浪则通过梯田改造发展生态果业,灵台走出一条“小而精、特而强”的山地果业升级之路……

  规模扩张的背后,是标准化管理的“硬约束”。全市统一推广“矮砧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静宁县建成万亩标准化示范园20个,泾川县推广“果沼畜”循环模式30万亩,庄浪依托梯田改造配套水利设施,灵台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善山地果园基础设施,两地山地果园亩均单产提升30%。十年间,全市苹果优果率从55%跃升至76%,商品果率达95%以上。

  “以前果农背着苹果跑市场,现在企业开着冷链车送全球。”在静宁县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的分选车间,总经理田积林指着自动化分拣线介绍,“我们按糖度、果径、表光自动分级,‘德美果’成了国家级运动员特供果,每斤售价高出普通苹果2元以上。”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德美地缘以“四位一体、三统一”模式重构产业生态,联合甘肃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破解品种单一难题,引进蜜脆、瑞雪等新优品种;推动乔化种植向短枝密植转型,亩均植株从40株增至50株,亩产提升至1.5吨;组建120个合作社,与2.6万户果农签订“保底价+市场价”收购协议,既稳定了原料品质,又让果农亩均增收600元。

  “三统一”模式更打通了产供销堵点,统一供应农资,每亩年省130元;统一技术指导,减少1.5个人工;统一品牌销售,通过北京、深圳直营店及京东、天猫等线上渠道,苹果溢价率达20%。“以前农户卖果被客商压级压价,现在企业兜底收购,优质果还能‘论个卖’!”合作社负责人李军贵说。

  与此同时,红六福果业以“链主”姿态构建全产业链。3万吨冷库保障全年供应,10个合作社联结10万亩基地,通过有机、绿色认证打开高端市场,产品出口澳大利亚、越南等8国。其“红六福”品牌价值达2.11亿元,更以数字化营销破局,与盒马、本来生活等平台合作,让静宁苹果走进一线城市高端商超。

  质量成为四县果业的“生命线”。德美地缘率先通过三体系认证,建立从育苗到销售的全链条追溯系统;红六福打造3000亩有机基地,引入HACCP食品安全管理,每颗苹果都有“身份证”。静宁县更建成全国首个苹果产业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果园温湿度、病虫害,实现“智慧管园”。

  如今,平凉苹果产业已形成“育苗—种植—贮藏—加工—销售”全链条,3家国家重点龙头、28家省级龙头、980家关联企业协同发力。加工端成为产业引擎,23条分拣包装线、16.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果干、果汁、果酒等),1087个冷藏保鲜设施年贮126万吨,恒达、欣叶的纸箱年产能3.5亿平方米,占西部纸制品包装市场1/3份额。静宁苹果加工产业集群跻身2024年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

  营销网络覆盖“线上+线下”“国内+国际”。13个专业市场、500多个销售集散地星罗棋布,近百家直销店、156家农超专柜覆盖全国;建成甘肃首批苹果期货交割仓库,静宁苹果在新三板挂牌;41家出口企业将苹果送进俄罗斯、东南亚,海外仓、专柜达11个,年出口额破2亿美元,“陇东外贸名片”越擦越亮。  

  平凉用47年的时间证明,好生态育出好品质,好品质铸就好品牌,好品牌富了一方人。如今,举全市之力打造的“静宁苹果”品牌价值达180.86亿元,连续19年全国售价领跑,入选欧盟地理标志保护名单、中国100个受保护地理标志……

  2025年中国苹果产销峰会暨静宁苹果招商推介大会即将启幕。秋雨如丝,苹果正甜。平凉人种下的不只是苹果,更是代代相传的希望。而这一切,都将随着这场秋日的盛会,向着更辽阔的天地,继续蓬勃生长。

首页  上一页  [1]  [2]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